寄居蟹(拉丁学名:Paguridae)又名“白住房”、“干住屋”,主要以螺壳为寄体,寄居的最大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。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,多数寄居于螺壳内。体形长,分头胸部及腹部。头胸部具头胸甲,但不覆盖最后胸节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,钙化较强,后部扩展较宽,角质或完全膜质,有明显的颈沟。腹部长,曲卷或直伸,少数种宽短,多不对称。寄居蟹多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,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容易发现,有时在竹子节、穗椰子壳、珊瑚、海绵等其它地方也能看到这种有“清道夫”之称的杂食性动物。寄居蟹并未列位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,属于一般保护动物。
世界上现存500多种寄居蟹,绝大部分生活在水中,也有少数生活在陆地。更有一些寄居蟹不再寄居在甲壳里,而是发展出了类似螃蟹的硬壳,也叫硬壳寄居蟹,著名的椰子蟹即属此类。寄居蟹生活在被它掠食者的铠甲里,却也因为这副铠甲,它必须得背着跑来跑去,甚至让自己右螯脚大于左螯脚,或左螫脚大于右螯脚。寄居蟹常寄居于死亡软体动物的壳中,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,故得名。
1、水霉病
主要症状:病蟹的体表及附肢或伤口处出现2cm~3cm灰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大量繁殖深透肌肉,蔓延到组织间隙之间,大闸蟹体表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,行动迟缓,食欲减退,体质瘦弱,伤口部位组织发生溃烂并蔓延,最后因无法蜕壳而死亡。
治疗方法:全池泼洒真菌,对水霉,鳃霉有极强的剥离作用,修复伤口,净化水质。
2、水肿病
主要症状:病蟹腹部、腹肌及背壳下方肿胀,呈透明状,行动缓慢,滞留岸边,不下水,不摄食,最后衰竭而死。此病是由大闸蟹腹部受伤后受到病菌感染所致。
治疗方法:全池泼洒氧化钙(生石灰),用量为15kg/亩/m左右,将pH值调节在7.5~8.5之间。全池泼洒真菌,对水霉,鳃霉有极强的剥离作用,修复伤口,净化水质。
3、肠炎病
主要症状:病蟹食欲减退,行动迟缓,体色发白。解剖后发现肠道发红且无食、无粪便,有时肝、肾、鳃也会发生病变,有时表现出胃溃疡且口吐黄水。有时肝、肾、鳃亦会发生病变,有时表现出胃溃疡且口吐黄水。
治疗方法:傲八黄,清热解毒、凉血治痢。主治细菌性败血症、烂鳃、肠炎和赤皮等。每瓶拌料80-120斤,泼洒, 250ml液体3-5亩。
4、黑腮病
主要症状:患病初期,部分鳃丝呈现暗灰或黑色。随着病情发展,鳃丝全部变成黑色,鳃丝残缺不全,末端及呼吸器官坏死,呼吸困难,行动迟缓,常在岸边或附着于水草上,严重时数日内死亡。
治疗方法:傲八黄,清热解毒、凉血治痢。主治细菌性败血症、烂鳃、肠炎和赤皮等。每瓶拌料80-120斤,泼洒, 250ml液体3-5亩。
1、提供合适的养殖容器
饲养寄居蟹可用鱼缸或较大的玻璃罐、塑料罐等容器,底部铺满砂石,砌成斜坡状,再放置一些珊瑚石。调好0.4-0.5%浓度的盐水(盐要用海盐而非食用盐),淹至斜坡1/3-1/4处,有条件的话还可装一个小型过滤器。
2、控制好合适的温湿度
温度应控制在摄氏21-27度。相对湿度70%,绝对湿度大约50%,但多数湿度计度的是相对湿度。寄居蟹喜湿润,但是湿润不等于闷热,一定要注意通风,切记不可将饲养箱密闭。
3、合理地投喂食物
寄居蟹可喂其水果、杂粮(不宜喂食酸性食物及奶制品)、碎鱼肉、蚬肉或小虾肉等,食物应放置在水上砂面,每天喂一次就行了,吃不完的食物要及时清理,以免污染水质。
4、定期更换水质
寄居蟹是腐生动物,周围环境太脏了会导致寄居蟹生病的,细菌增生、寄生虫增生等,因此需要定期更换水质,夏天每星期要换水1/3,冬天换水时间可稍长一些,也可根据养殖习惯及实际情况来更换。
5、定期给其洗澡
寄居蟹每星期都需要洗澡,洗澡是非常必要的,这使它们的鳃保持湿润。因为寄居蟹是用鳃呼吸的,它的鳃要经常保持着湿润状态,原因是为了让氧气能溶解到鳃表面上的水中 然后与鳃上的毛细血管进行空气交换,水中不能有一点氯,温度应是室温的,不能明显地高于或低于室温。